第四百九十三章 摇钱树(1 / 2)

加入书签

人所共知,北方人爱吃面,南方人爱吃米。

这个道理如果做进一步延伸,也就是北方人善做面,南方人善做米。

京城属于北方,老百姓对面食当然情有独钟。

如果说到京城有名的面点,京城人基本上都会提到“丰泽园饭庄”。

这家由“传奇大掌柜”栾学堂亲手创办的老字号。

虽然从解放前到建国后,一直都是名流、权贵、高官宴饮的热门场所。

但这家高档次的饭庄子,除了人所共知的招牌大菜“葱烧海参”、“清汤燕菜”、“砂锅鱼翅”、“烩乌鱼蛋”以外,还另有一些更接地气、更惠民的绝活儿。

那就是源于山东,又经过改良的八种面食。

烤馒头、银丝卷、山东杠头、墩饽饽、豆沙包、喜字饼、咸花卷、小窝头。

这些“丰泽园”的经典面点,长久以来,被京城的老百姓冠以“八大件儿”的别号。

这意思很明显,无疑是说它们精致好吃的程度,都能与饽饽铺里的细点――“京八件儿”,相媲美了。

最为难得的是,乃至到了特殊年代,“丰泽园”的大厨们都被强令去做“大众饭”了。

这里的面点也没断了传承,至少“烤馒头”和“银丝卷”还一直在做着、在卖着。

所以这么多年过来,“丰泽园”外卖部窗口,几乎天天都是人挤人排着大队,不卖完就不散场的热闹景象。

如果要用电视剧《大宅门》里白七爷的话来形容,那就是“馒头,必须得是‘丰泽园’的啊。”

由此可见,京城人对丰泽园的面点有多么的认可。

可好吃归好吃,一直以来,却没有多少人真正知道丰泽园的面食为什么这么好吃。

大多数人都以为是人家饭庄的白案手艺好,必有独特的制作方法,不外传的绝活。

才能把这普普通通的面食做的出类拔萃,不同凡响。

宁卫民也是这么想的。

尤其在他还非常清楚,三十后丰泽园的馒头远没有今天的好吃。

打心里丰泽园的白案厨师一代不如一代。

也就越发珍惜现在的时光,借着扇儿胡同离丰泽园距离近的便利,抓紧享受。

经常跑过去专程买面食。

直到这个秘密像一层窗户纸一样,被“张大勺”轻而易举的给点破了。

宁卫民才知道自己又想错了。

丰泽园的面食之所以好吃,其实关键的诀窍,就在那得自于新丰楼,至今已经传了一百多年的“老面”上了。

所谓“老面”,也叫“面肥”。

有的地方叫“面引子”,或者“酵头”。

这是一种由一定的工序及方法做成的面团,经发酵后形成的产物。

科学点的说法,就是发面用的天然酵母,或是有益菌培养基。

还别看这东西外表普通,不过是个蜂窝状的酸面团,平时也只静静的躺在面袋儿里。

可它的内在却非比寻常,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神奇的力量。

用这玩意制作出的面点,会具有纯正的粮食香味。

无论劲道,还是弹性,都不是用酵母粉或自发粉做出来的面食可以比拟的。

至于如何弄到丰泽园的“老面”,整个过程对宁卫民来说,倒是不费吹灰之力。

他就是约好了乔万林共同跑了一趟,找人家直接要了一块。

原本去之前,宁卫民还想或许不会太容易呢。

怕不是得跟人家厨师长好好套套瓷,弄不好还得依仗乔万林的官身施加点压力。

没想到到地儿一看,就发现当班的厨师长是个特别好说话的老好人。

甚至于因此,厨师长对于后厨的管理简直没法看,厨房里的状况松散得特别不像话。

人人都是凭自觉性来干日常工作,只顾自己的一摊儿。

上班不但随意说笑聊天,甚至还有厨师叼着烟在工作。

根本就没人把厨师长和来“检查工作”的宁卫民和乔万林当回事。

要是平常啊,乔万林多半会耷拉脸,觉得这厨师长忒没用了。

怎么让底下人闹腾得这么不像话啊,连应付检查也不做做表面文章啊。

可这天因为带有特殊目的,这种不堪的情况,反倒成了好事儿。

厨师长管不了人自然是理亏啊,那怕上级怪罪,也就只会卖力来巴结了。

这种情况下,宁卫民借口说家里中蒸馒头想要点老面肥。

他就提了那么一嘴,结果就真把“面肥”给弄到手了。

↑返回顶部↑

极品稀有资源    点击下载

书页/目录